admin 發表於 2020-11-30 22:33:01

獨立動畫在深圳:不為娛樂,更近學術

原標題:獨立動畫在深圳:不為娛樂,更近學術

對始於本年4月的第二屆深圳獨立動畫雙年展而言,12月象征著兩個“結束”和一個“開始”——4場流動論壇從北京到香港到台北最后在深圳終場、競賽單元3個獎項最終揭曉;主題展於12月6日在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開幕,將持續至2015年3月6日。“這三大部門互為關聯,從三個維度闡釋著本屆雙年展‘影舞之眼·視域以外’的主題,跨學科、跨地區地對動畫創作和影象問題進行深度探討。”本屆雙年展策展人董冰峰說。

從“心靈工程”到“構建性影象”

作為國內首個以“雙年展”情势舉辦的獨立動畫展覽活動,深圳獨立動畫雙年展兩屆的主題都頗具深意。

兩年前的首屆以“心靈世界:作為虛擬藝術工程”為名,策展人之一王春辰當時對此解釋為:“獨立動畫創作並不因此物理世界的現實場景為直接再現對象,而是秉著開放性的、跨學科的創作理念自由構建一個獨立的虛擬世界。借用‘工程’二字,既顯示出獨立動畫生產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也可促使我們對其內在屬性、構成機制、學術批評、發展潛力等內涵進行探討。”

若是說首屆是在向外界強調獨立動畫的藝術特質,那麼第二屆雙年展則傾向於探討獨立動畫的可能性,而非定義“什麼是獨立動畫”。董冰峰援用了德國藝術家、導演哈倫·法羅基的一段話——我把這類不是為了娛樂也不是為供给信息而天生的影象稱為“構建性影象”,這些圖像的感化不簡單的是再現什麼,而是整個系統構建的一部門。“這全美,段話幾乎就是本屆雙年展主題的焦点。”董冰峰暗示。

何金芳參與了兩屆雙年展,她是首屆的三位策展人之一,第二屆則以展覽總監的身份出現。“首屆是順應時代發展應運而生,回顧和梳理了2000年至2012年之間的中國獨立動畫發展史,共展出了56位創作者及團隊的近100件作品,還給藝術家做訪談,編輯大事記,采集相關钻研文章,出书了一本幾十萬字的文集。”何金芳說,“比拟首屆,第二屆瘦身不少,隻有28組共38名藝術家和導演參展,但作品時段從1920年月至今橫跨近百年,類型根基涵蓋影象藝術的各種類別和表現形態,并且國際化水平很高,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

先后兩屆的這些變化與策展人身份直接相關。“冰峰是圈裡着名的書虫,多年钻研影象和獨立電影,學究型作風。”何金芳說,而另外一位協力策展人鄭慧華來自台灣,有多年做國際大展的經驗,資源豐富。

動畫是一種創作手腕,也涵蓋創作過程

曾在首屆雙年展上領略過獨立動畫多樣化藝術風格的人,在參觀本屆雙年展主題展時生怕會堕入各種狐疑:為什麼展品說明簡單到隻有作品名稱、作者名字和國籍?為什麼有的作品是真人影象或靜態裝置,看上去並不像動畫?為什麼在影象中看不到故事?

本屆雙年展主題展包含展覽和影院兩大板塊,触及42位藝術家的55件作品,來自韓國、日本、印度、南非、德國、美國、盧森堡、新加坡等國和中國大陸和香港、台灣地區。此中,展覽板塊包含哈倫·法羅基的《眼睛/機器》、威廉·肯特裡奇的《長笛課》、周嘯虎的《反蒙太奇——黨同伐異》等15部作品。“參展藝牙周炎牙粉,術家未几,但名氣不小,半數以上參加過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安眠藥.,还有1/3是初次在中國展出的目生脸孔,如韓國的文敬媛和全浚皓、中國台灣的高重黎。”何金芳說。

可以說,這些作品很難使觀眾產生動畫的認识感或喚醒某種童年記憶。“展覽內容和動畫名詞感覺不太一樣,跳到動畫以外,延长到了動態影象。”在12月7日舉辦的深圳流動論壇上,來自香港的嘉賓馬容元暗示。

雖然主題展與平凡觀眾頗有區隔,但對入圍競賽單元的參賽者而言却是饒有意见意义。“主題展中讓我印象深入且偏愛的作品是日本藝術家澤拓的《線性構造》和印度藝術家蘭博·卡勒卡的《水壺》。前者所呈現的意境類似中國古代哲學裡的‘?’,后者表現情势簡單但人文內涵復雜,我能感觉到作者通過水壺想傳達的民族意識、糊口情形甚至有關品德的內容。”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教師王茜濡告訴記者。她的MLB場中投注,作品《蛻》是第二屆雙年展競賽單元的70部入圍作品之一。

經過初審和終審,本屆雙年展競賽單元的3個獎項獨立動畫創新獎、新銳導演獎、獨立動畫組委會大獎分別由黃炳的《太陽留住我》、沈杰的《馬》和伊朗導演扎林·沙拉希的《向苏息區挨近》獲得。

這些作品從表現情势來說靠近大眾凡是所認知的動畫,但充滿實驗和摸索氣息,從評委團的評語可見一斑:“充滿當代感的超扁平視覺”“融匯了當代藝術的觀念隱喻,試圖揭開時間與物的原形”“一段戈壁中彷佛無止盡平移的寧靜路程,含而不露地承載了當来世界舞台上諸多關於文化、歷史、生態等緊迫議題”。

若是有人依然糾結於主題展的“非動畫性”和競賽單元的“動畫新感覺”, 法國電影學者塞巴斯蒂安·德尼斯在《動畫電影》中的一段話或可作為一種解釋:動畫既是一種創作手腕,同時也涵蓋了創作過程自己,它更像是關於電影和當代藝術之間的一種幽靈般、難以揣摩的中介,借由分歧的生產方法和展现形態靈活多變,又相互關聯。

動畫學術的魅力

這段話也被董冰峰援用在為本屆雙年展所撰寫的四則筆記中。對於“獨立動畫”一詞,這位策展人有本身的见解:從名稱上而言,獨立動畫脫胎於獨立電影,但動畫藝術所具備的非現實性與高度抽象性與“獨立電影”在中國的處境和事情焦点(社會批評)有著本質區別,獨立動畫並不决心強調某種明確的意識形態,但繼承了如1930年月歐洲初期先鋒動畫電影中高度的情势自覺與1990年月以來中國當代藝術中自由風格表現的載體,越來越多的獨立動畫既選擇在影院、影展上放映,同時也在美術館和多媒體化的互動形態中展出。

他將這種復雜性和多義性視為當下中國獨立動畫的真實境況與事情命題,坦言“不關心觀眾和媒體對本屆雙年展的反應”,他認為最能體現策展思绪的因此展覽主題為名出书的論文結集,“這是可以反復被討論的文本。”

據何金芳介紹,鑒於第一屆的歷史回顧性質,本屆雙年展以主題展和競賽單元為焦点架構,外延支撑則因此流動論壇和大師事情坊為主的學術會議和大众教诲活動。截至12月開幕,雙年展出书的圖錄收錄了前3場論壇中的8篇專文和策展團隊特別撰寫及邀約的5篇專稿。

如斯強烈的學術色采讓一些人很惊喜,如中國傳媒大學2014級動畫藝術學在讀博士生劉書亮。“作為競賽單元的入圍作者參加第二屆深圳獨立動畫雙年展,這多是本年最讓我興奮的經歷之一。”從深圳回京兩天后,他就在本身創辦的微信公眾號“動畫學術趴”推送了一篇名為《動畫的當代藝術語境與元影象》的文章,描写他在本屆雙年展上的所見所聞所想,他將該文稱為“一次獨立的節展觀察與學術批評”。

“雙年展針對的不是傳統或主流動畫,而是在當代藝術作品語境下探討動畫作品,這恰是其魅力地点。”劉書亮說。

(來源:中國文化報)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獨立動畫在深圳:不為娛樂,更近學術